題目:那個支持我的人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731128.pdf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734213.pdf
題目:讓生活更精采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82120.pdf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82109.pdf
題目:讓自己變得更好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773307.pdf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773531.pdf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776403.pdf
題目:閱讀的滋味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26233.pdf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26208.pdf
題目:我想對他說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45523.pdf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45329.pdf
題目:在玩樂中學習
http://www.bctest.ntnu.edu.tw/writing/95209.pdf
過度溺寵 VS 絕對嚴罰
因過度溺寵兒子,但考不好就會有絕對嚴罰出現,為了避免體罰,一個媽媽幫兒子作重點的網站。是過度溺寵 還是 絕對嚴罰 ,只能說不想處罰兒子,所以就要幫兒子整理重點。
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
鴻門宴 司馬遷 ( 漢魏六朝 )
鴻門宴 司馬遷 ( 漢魏六朝 )
楚軍夜擊,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。行略定秦地;至函谷關,有兵守關,不得入。又聞沛公已破咸陽,項羽大怒,使當陽君等擊關。項羽遂入,至於戲西。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。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:「沛公欲王關中,使子嬰為相,珍寶盡有之。」項羽大怒,曰:「旦日饗士卒,為擊破沛公軍!」當是時,項羽兵四十萬,在新豐鴻門,沛公兵十萬,在霸上。范增說項羽曰:「沛公居山東時,貪於財貨,好美姬。今入關,財物無所取,婦女無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。吾令人望其氣,皆為龍虎,成五采,此天子氣也,急擊勿失。」
楚左尹項伯者,項羽季父也,素善留侯張良。張良是時從沛公,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,私見張良,具告以事,欲呼張良與俱去,曰:「毋從俱死也。」張良曰:「臣為韓王送沛公,沛公今事有急,亡去不義,不可不語。」良乃入,具告沛公。沛公大驚,曰:「為之奈何?」張良曰:「誰為大王為此計者?」曰:「鯫生說我曰:『距關,毋內諸侯,秦地可盡王也。』故聽之。」良曰:「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?」沛公默然,曰:「固不如也。且為之奈何?」張良曰:「請住謂項伯,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。」沛公曰:「君安與項伯有故?」張良曰:「秦時與臣游,項伯殺人,臣活之;今事有急,故幸來告良。」沛公曰:「孰與君少長?」良曰:「長於臣。」沛公曰:「君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」張良出,要項伯。項伯即入見沛公。沛公奉卮酒為壽,約為婚姻,曰:「吾入關,秋毫不敢有所近,籍吏民,封府庫,而待將軍。所以遣將守關者,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。日夜望將軍至,豈敢反乎?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」項伯許諾,謂沛公曰:「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。」沛公曰:「諾。」於是項伯復夜去,至軍中,具以沛公言報項王,因言曰:「沛公不先破關中,公豈敢入乎?今人有大功而擊之,不義也。不如因善遇之。」項王許諾。
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,至鴻門。謝曰:「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,將軍戰河北,臣戰河南,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,得復見將軍於此。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將軍與臣有郤。」項王曰:「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。不然,籍何以至此?」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。項王、項伯東嚮坐;亞父南嚮坐─亞父者,范增也;沛公北嚮坐;張良西嚮侍。
范增數目項王,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,項王默然不應。范增起,出,召項莊,謂曰:「君王為人不忍,若入前為壽;壽畢,請以劍舞,因擊沛公於坐,殺之。不者,若屬皆且為所虜!」莊則入為壽。壽畢,曰:「君王與沛公飲,軍中無以為樂,請以劍舞。」項王曰:「諾。」項莊拔劍起舞。項伯亦拔劍起舞,常以身翼蔽沛公。莊不得擊。
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。樊噲曰:「今日之事何如?」良曰:「甚急!今者項莊拔劍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」噲曰:「此迫矣!臣請入,與之同命。」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。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。樊噲側其盾以撞,衛士仆地。噲遂入,披帷西嚮立,瞋目視項王,頭髮上指,目眦盡裂。項王按劍而跽曰:「客何為者!」張良曰:「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。」項王曰:「壯士!─賜之卮酒!」則與斗卮酒。噲拜謝,起,立而飲之。項王曰:「賜之彘肩!」則與一生彘肩。樊噲覆其盾於地,加彘肩上,拔劍切而啗之。項王曰:「壯士!能復飲乎?」樊噲曰:「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辭!夫秦王有虎狼之心,殺人如不能舉,刑人如恐不勝,天下皆叛之。懷王與諸將約曰:『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。』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,毫毛不敢有所近,封閉宮室,還軍霸上,以待大王來。故遣將守關者,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。勞苦而功高如此,未有封侯之賞,而聽細說,欲誅有功之人,此亡秦之續耳。竊為大王不取也!」項王未有以應,曰:「坐。」樊噲從良坐。
坐須臾,沛公起如廁,因招樊噲出。沛公已出,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。沛公曰:「今者出,未辭也,為之柰何?」樊噲曰:「大行不顧細謹,大禮不辭小讓。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,何辭為?」於是遂去。乃令張良留謝。良問曰:「大王來何操?」曰:「我持白璧一雙,欲獻項王;玉斗一雙,欲與亞父。會其怒,不敢獻。公為我獻之。」張良曰:「謹諾。」當是時,項王軍在鴻門下,沛公軍在霸上,相去四十里。沛公則置車騎,脫身獨騎,與樊噲、夏侯嬰、靳彊、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,從酈山下,道芷陽間行。沛公謂張良曰:「從此道至吾軍,不過二十里耳。度我至軍中,公乃入。」
沛公已去,間至軍中,張良入謝,曰:「沛公不勝桮杓,不能辭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,再拜獻大王足下;玉斗一雙,再拜奉大將軍足下。」項王曰:「沛公安在?」良曰︰「聞大王有意督過之,脫身獨去,已至軍矣。」項王則受璧,置之坐上。亞父受玉斗,置之地,拔劍撞而破之,曰:「唉!豎子不足與謀!奪項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吾屬今為之虜矣!」沛公至軍,立誅殺曹無傷。
語譯
楚軍夜間攻擊秦軍,在新安城南活埋二十多萬秦國投降的軍隊,行軍中繼續奪取平定關中。函谷關已經有軍隊防守,無法進入。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咸陽。項羽震怒,指派當陽君黥布等攻打函谷關。項羽於是進入關內,抵達戲西。劉邦駐軍在霸上,不能夠和項羽見面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:「劉邦要在關中稱王,讓子嬰做國相,擁有全部珍寶。」項羽更加大怒,說:「明天以酒食犒賞慰勞士兵,以便擊敗劉邦的軍隊!」就在這個時刻,項羽有四十萬的軍隊,駐守在新豐鴻門;劉邦有十萬的軍隊,駐守在霸上。范增說服項羽說:「劉邦在山東的時候,貪婪財物,喜好女色;現今進入關中,不貪取財物,也不寵幸婦女;這個志氣不小。我叫人觀望他頭上的雲氣,都像龍虎的形狀,成為五彩的樣子,這是天子的徵兆呀。趕快把他擊殺,不要錯失大好機會!」
楚左尹項伯,是項羽的叔父,平常與留侯張良交往友善、張良此時跟隨著劉邦,項伯就在夜間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,暗中會見張良,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很完整告訴給他,要招呼張良和他一起離開,說:「不要跟著一起死呀!」張良說:「我替韓王送劉邦,現今劉邦的事情緊急,逃走是很不義氣,不能不告訴一聲。」張良就進到裡面,把這件事全部告訴劉邦。劉邦大吃一驚,說:「這該怎麼辦呢?」張良說:「誰給大王設計這個計劃的呢?」劉邦說:「有小人勸我說:『守住函谷關,不讓諸侯進入,秦地就可以全部佔有』所以就聽從了。」張良說:「評估一下大王您的軍隊能夠阻擋項羽嗎?」劉邦沉默一會兒,說:「當然比不上。但該怎麼辦?」張良說:「讓我去告訴項伯,就說沛公您不敢背叛項王。」劉邦說:「您怎麼還和項伯有交情?」張良說:「在秦朝時,他和我交往遊歷,他殺了人,我救了他一命;現在事情緊迫,所以特地來告訴我。」劉邦說:「他和你誰長誰幼?」張良說:「他年紀比我大。」劉邦說:「你替我把他叫來,我會像對待兄長那樣禮遇他。」張良出來,邀請項伯。項伯就進去見劉邦。劉邦捧一杯酒為他祝壽,並相約做兒女親家,說:「我進入關中,一點東西都不敢取用,登記吏民,查封府庫,而等候項羽將軍。所以派軍隊防守函谷關的原因是,防備其他的盜賊進出和發生意外變故。日日夜夜盼望項羽將軍到來,怎麼還敢反叛呢?希望您向項羽將軍好好地說明,我不敢違背道德呀!」項伯答應了,對劉邦說:「明天不可以不早點親自來向項王道歉。」劉邦說:「好。」於是項伯連夜趕回去,到達軍中,把劉邦的話詳細地向項羽報告,隨即說道:「劉邦不先攻破關中,你怎麼敢進入呢?現今人家有大的功勞而攻擊他,這樣是不講義氣。不如趁這次機會好好對待他。」項羽答應了。
第二天,劉邦帶領一百多名隨從騎兵來見項羽,到達鴻門,他向項羽謝罪說:「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,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,我在黃河以南作戰,我自己真沒有料到能先入函谷關打敗秦國,能在這個地方見到將軍。現在由於壞人的讒言,使得將軍和我產生一些隔閡。」項羽說:「這是你的部下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呀,不然的話,我怎麼會怎樣呢?」項羽當天就把劉邦留下參加宴會,項羽、項伯向東坐在首座;亞父向南坐─亞父就是范增,劉邦向北坐在下首,張良向西坐著做陪客。
范增頻頻向項羽暗示,舉起他所佩帶的王玦三次示意項羽趕快動手。項羽沉默沒有任何表示。范增站起來,走到外面,叫來項莊,對他說:「我們的大王為人心腸太軟。你進去,上前祝酒,祝完酒後,請求舞劍助興。把握機會就在座位上把沛公刺死。否則,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所俘虜!」項莊就到裡面去敬酒。敬酒結束,說道:「大王和沛公飲酒,軍中沒有任何娛樂,請讓我舞劍吧!」項羽說:「好」。項莊拔劍起舞,項伯也趕緊拔劍起舞,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劉邦,讓項莊沒有刺擊劉邦的機會。
於是張良就跑到營門口找到樊噲。樊噲問道:「今天的事情如何?」張良說:「萬分危急!現在頊莊拔劍起舞,常在沛公身上打主意。」樊噲說:「這太危險了!讓我進去,跟他們去拼命!」樊噲立刻帶著劍,提著盾牌奔向營門,手持長戟交叉著的衛兵們想檔住他不讓他進去,樊噲側著盾牌用力一撞,衛兵跌倒在地,樊噲就進去了,他掀開帳幕,向西一站,瞪著項羽,憤怒得連頭髮都要豎起來,眼眶都要裂開了。項羽按著劍把,上身挺直,問道:「來人是幹什麼的?」張良說:「這是沛公的近身侍衛樊噲。」項羽說:「好一位壯士!賞他一杯酒喝!」侍者立刻給他一大杯酒。樊噲下拜稱謝後,就起來站著把它喝乾了。項羽說:「再賞他一隻豬肘子!」侍者就給他一隻生的豬肘子。樊噲就把盾牌反扣在地上,再把豬肘子放在盾牌上面,拔出劍來,一塊一塊地切下來吃了。項羽說:「壯士,還能喝嗎?」樊噲說:「我連死都不畏懼,一杯酒值得推辭嗎!我看秦王有虎狼般的殘暴心腸,殺人惟恐不能殺盡,處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,因而天下的人都反對他。懷王曾與各位將軍約定:『誰先破秦攻入咸陽,就立他為王。』現在沛公最先破秦攻入咸陽,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碰,宮室封閉,軍隊退守霸上,等待大王您的到來。他之所以派將守關,只不過為了防備其他盜賊出入或發生意外事故而已。這樣勞苦功高,不但沒有受到封侯的賞賜,反而聽信小人的話,想斬殺有功的人,這是繼續走向秦國滅亡的路,我個人認為大王您是不該這樣做的!」項羽一時無話回應,就說:「坐下吧!」樊噲就挨著張良坐下。
坐了沒多久,劉邦起身上廁所,就招呼樊噲出來。劉邦出來以後,項羽就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回來。劉邦對樊噲說:「現在幸而出來了,但是沒有向項王告別,怎麼辦?」樊噲說:「做大事不可拘泥小節,行大禮不必計較瑣細的謙讓,如今人家是擺著菜刀和砧板,把我們當作魚肉來宰割,為什麼一定要去告別?」於是就走了。劉邦叫張良留下向項羽去致謙。張良問道:「大王您來時可帶了什麼禮物?」劉邦說:「我帶來一對白璧,想獻給項王;一對玉斗,想獻給亞父,但剛巧碰上他們正在生氣,我不敢奉獻。你替我去奉獻吧!」張良說:「好好。」當時,項羽軍隊駐紮在鴻門,劉邦軍隊駐紮在霸上,相距四十里。劉邦就留下隨從的車騎,脫身單獨一人騎馬,與樊噲、夏侯嬰、靳強、紀信等四人拿著劍和盾牌,快速離去。從驪山下,經過芷陽抄近路逃走。劉邦臨行前對張良說:「從這條小路到我們軍營,不過二十里左右。您估計我已經到達營地時,才可進去。」
劉邦離開以後,張良做計他已從小路到達自己營地,才進去致歉,說:「沛公不能再喝酒了,無法當面告辭。他叫我奉上一對白璧,再拜送給您大王;一對玉斗,再拜送給您大將軍。」項羽問道:「沛公現在哪兒?」張良說:「他聽說您大王有意要責備他,就單身離去,現已回到營地了。」項羽就收受了白璧,把它放在座位上。范增收受了玉斗,摔在地上,拔出劍來把它剁碎,說:「唉!這個小子真的不能跟他共謀大事!將來奪得項王天的人,一定就是沛公!我們這些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!」,劉邦回到營地以後,立刻殺掉曹無傷。
楚軍夜擊,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。行略定秦地;至函谷關,有兵守關,不得入。又聞沛公已破咸陽,項羽大怒,使當陽君等擊關。項羽遂入,至於戲西。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。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:「沛公欲王關中,使子嬰為相,珍寶盡有之。」項羽大怒,曰:「旦日饗士卒,為擊破沛公軍!」當是時,項羽兵四十萬,在新豐鴻門,沛公兵十萬,在霸上。范增說項羽曰:「沛公居山東時,貪於財貨,好美姬。今入關,財物無所取,婦女無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。吾令人望其氣,皆為龍虎,成五采,此天子氣也,急擊勿失。」
楚左尹項伯者,項羽季父也,素善留侯張良。張良是時從沛公,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,私見張良,具告以事,欲呼張良與俱去,曰:「毋從俱死也。」張良曰:「臣為韓王送沛公,沛公今事有急,亡去不義,不可不語。」良乃入,具告沛公。沛公大驚,曰:「為之奈何?」張良曰:「誰為大王為此計者?」曰:「鯫生說我曰:『距關,毋內諸侯,秦地可盡王也。』故聽之。」良曰:「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?」沛公默然,曰:「固不如也。且為之奈何?」張良曰:「請住謂項伯,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。」沛公曰:「君安與項伯有故?」張良曰:「秦時與臣游,項伯殺人,臣活之;今事有急,故幸來告良。」沛公曰:「孰與君少長?」良曰:「長於臣。」沛公曰:「君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」張良出,要項伯。項伯即入見沛公。沛公奉卮酒為壽,約為婚姻,曰:「吾入關,秋毫不敢有所近,籍吏民,封府庫,而待將軍。所以遣將守關者,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。日夜望將軍至,豈敢反乎?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」項伯許諾,謂沛公曰:「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。」沛公曰:「諾。」於是項伯復夜去,至軍中,具以沛公言報項王,因言曰:「沛公不先破關中,公豈敢入乎?今人有大功而擊之,不義也。不如因善遇之。」項王許諾。
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,至鴻門。謝曰:「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,將軍戰河北,臣戰河南,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,得復見將軍於此。今者有小人之言,令將軍與臣有郤。」項王曰:「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。不然,籍何以至此?」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。項王、項伯東嚮坐;亞父南嚮坐─亞父者,范增也;沛公北嚮坐;張良西嚮侍。
范增數目項王,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,項王默然不應。范增起,出,召項莊,謂曰:「君王為人不忍,若入前為壽;壽畢,請以劍舞,因擊沛公於坐,殺之。不者,若屬皆且為所虜!」莊則入為壽。壽畢,曰:「君王與沛公飲,軍中無以為樂,請以劍舞。」項王曰:「諾。」項莊拔劍起舞。項伯亦拔劍起舞,常以身翼蔽沛公。莊不得擊。
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。樊噲曰:「今日之事何如?」良曰:「甚急!今者項莊拔劍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」噲曰:「此迫矣!臣請入,與之同命。」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。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。樊噲側其盾以撞,衛士仆地。噲遂入,披帷西嚮立,瞋目視項王,頭髮上指,目眦盡裂。項王按劍而跽曰:「客何為者!」張良曰:「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。」項王曰:「壯士!─賜之卮酒!」則與斗卮酒。噲拜謝,起,立而飲之。項王曰:「賜之彘肩!」則與一生彘肩。樊噲覆其盾於地,加彘肩上,拔劍切而啗之。項王曰:「壯士!能復飲乎?」樊噲曰:「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辭!夫秦王有虎狼之心,殺人如不能舉,刑人如恐不勝,天下皆叛之。懷王與諸將約曰:『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。』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,毫毛不敢有所近,封閉宮室,還軍霸上,以待大王來。故遣將守關者,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。勞苦而功高如此,未有封侯之賞,而聽細說,欲誅有功之人,此亡秦之續耳。竊為大王不取也!」項王未有以應,曰:「坐。」樊噲從良坐。
坐須臾,沛公起如廁,因招樊噲出。沛公已出,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。沛公曰:「今者出,未辭也,為之柰何?」樊噲曰:「大行不顧細謹,大禮不辭小讓。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,何辭為?」於是遂去。乃令張良留謝。良問曰:「大王來何操?」曰:「我持白璧一雙,欲獻項王;玉斗一雙,欲與亞父。會其怒,不敢獻。公為我獻之。」張良曰:「謹諾。」當是時,項王軍在鴻門下,沛公軍在霸上,相去四十里。沛公則置車騎,脫身獨騎,與樊噲、夏侯嬰、靳彊、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,從酈山下,道芷陽間行。沛公謂張良曰:「從此道至吾軍,不過二十里耳。度我至軍中,公乃入。」
沛公已去,間至軍中,張良入謝,曰:「沛公不勝桮杓,不能辭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,再拜獻大王足下;玉斗一雙,再拜奉大將軍足下。」項王曰:「沛公安在?」良曰︰「聞大王有意督過之,脫身獨去,已至軍矣。」項王則受璧,置之坐上。亞父受玉斗,置之地,拔劍撞而破之,曰:「唉!豎子不足與謀!奪項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吾屬今為之虜矣!」沛公至軍,立誅殺曹無傷。
語譯
楚軍夜間攻擊秦軍,在新安城南活埋二十多萬秦國投降的軍隊,行軍中繼續奪取平定關中。函谷關已經有軍隊防守,無法進入。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咸陽。項羽震怒,指派當陽君黥布等攻打函谷關。項羽於是進入關內,抵達戲西。劉邦駐軍在霸上,不能夠和項羽見面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說:「劉邦要在關中稱王,讓子嬰做國相,擁有全部珍寶。」項羽更加大怒,說:「明天以酒食犒賞慰勞士兵,以便擊敗劉邦的軍隊!」就在這個時刻,項羽有四十萬的軍隊,駐守在新豐鴻門;劉邦有十萬的軍隊,駐守在霸上。范增說服項羽說:「劉邦在山東的時候,貪婪財物,喜好女色;現今進入關中,不貪取財物,也不寵幸婦女;這個志氣不小。我叫人觀望他頭上的雲氣,都像龍虎的形狀,成為五彩的樣子,這是天子的徵兆呀。趕快把他擊殺,不要錯失大好機會!」
楚左尹項伯,是項羽的叔父,平常與留侯張良交往友善、張良此時跟隨著劉邦,項伯就在夜間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,暗中會見張良,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很完整告訴給他,要招呼張良和他一起離開,說:「不要跟著一起死呀!」張良說:「我替韓王送劉邦,現今劉邦的事情緊急,逃走是很不義氣,不能不告訴一聲。」張良就進到裡面,把這件事全部告訴劉邦。劉邦大吃一驚,說:「這該怎麼辦呢?」張良說:「誰給大王設計這個計劃的呢?」劉邦說:「有小人勸我說:『守住函谷關,不讓諸侯進入,秦地就可以全部佔有』所以就聽從了。」張良說:「評估一下大王您的軍隊能夠阻擋項羽嗎?」劉邦沉默一會兒,說:「當然比不上。但該怎麼辦?」張良說:「讓我去告訴項伯,就說沛公您不敢背叛項王。」劉邦說:「您怎麼還和項伯有交情?」張良說:「在秦朝時,他和我交往遊歷,他殺了人,我救了他一命;現在事情緊迫,所以特地來告訴我。」劉邦說:「他和你誰長誰幼?」張良說:「他年紀比我大。」劉邦說:「你替我把他叫來,我會像對待兄長那樣禮遇他。」張良出來,邀請項伯。項伯就進去見劉邦。劉邦捧一杯酒為他祝壽,並相約做兒女親家,說:「我進入關中,一點東西都不敢取用,登記吏民,查封府庫,而等候項羽將軍。所以派軍隊防守函谷關的原因是,防備其他的盜賊進出和發生意外變故。日日夜夜盼望項羽將軍到來,怎麼還敢反叛呢?希望您向項羽將軍好好地說明,我不敢違背道德呀!」項伯答應了,對劉邦說:「明天不可以不早點親自來向項王道歉。」劉邦說:「好。」於是項伯連夜趕回去,到達軍中,把劉邦的話詳細地向項羽報告,隨即說道:「劉邦不先攻破關中,你怎麼敢進入呢?現今人家有大的功勞而攻擊他,這樣是不講義氣。不如趁這次機會好好對待他。」項羽答應了。
第二天,劉邦帶領一百多名隨從騎兵來見項羽,到達鴻門,他向項羽謝罪說:「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,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,我在黃河以南作戰,我自己真沒有料到能先入函谷關打敗秦國,能在這個地方見到將軍。現在由於壞人的讒言,使得將軍和我產生一些隔閡。」項羽說:「這是你的部下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呀,不然的話,我怎麼會怎樣呢?」項羽當天就把劉邦留下參加宴會,項羽、項伯向東坐在首座;亞父向南坐─亞父就是范增,劉邦向北坐在下首,張良向西坐著做陪客。
范增頻頻向項羽暗示,舉起他所佩帶的王玦三次示意項羽趕快動手。項羽沉默沒有任何表示。范增站起來,走到外面,叫來項莊,對他說:「我們的大王為人心腸太軟。你進去,上前祝酒,祝完酒後,請求舞劍助興。把握機會就在座位上把沛公刺死。否則,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所俘虜!」項莊就到裡面去敬酒。敬酒結束,說道:「大王和沛公飲酒,軍中沒有任何娛樂,請讓我舞劍吧!」項羽說:「好」。項莊拔劍起舞,項伯也趕緊拔劍起舞,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劉邦,讓項莊沒有刺擊劉邦的機會。
於是張良就跑到營門口找到樊噲。樊噲問道:「今天的事情如何?」張良說:「萬分危急!現在頊莊拔劍起舞,常在沛公身上打主意。」樊噲說:「這太危險了!讓我進去,跟他們去拼命!」樊噲立刻帶著劍,提著盾牌奔向營門,手持長戟交叉著的衛兵們想檔住他不讓他進去,樊噲側著盾牌用力一撞,衛兵跌倒在地,樊噲就進去了,他掀開帳幕,向西一站,瞪著項羽,憤怒得連頭髮都要豎起來,眼眶都要裂開了。項羽按著劍把,上身挺直,問道:「來人是幹什麼的?」張良說:「這是沛公的近身侍衛樊噲。」項羽說:「好一位壯士!賞他一杯酒喝!」侍者立刻給他一大杯酒。樊噲下拜稱謝後,就起來站著把它喝乾了。項羽說:「再賞他一隻豬肘子!」侍者就給他一隻生的豬肘子。樊噲就把盾牌反扣在地上,再把豬肘子放在盾牌上面,拔出劍來,一塊一塊地切下來吃了。項羽說:「壯士,還能喝嗎?」樊噲說:「我連死都不畏懼,一杯酒值得推辭嗎!我看秦王有虎狼般的殘暴心腸,殺人惟恐不能殺盡,處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,因而天下的人都反對他。懷王曾與各位將軍約定:『誰先破秦攻入咸陽,就立他為王。』現在沛公最先破秦攻入咸陽,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碰,宮室封閉,軍隊退守霸上,等待大王您的到來。他之所以派將守關,只不過為了防備其他盜賊出入或發生意外事故而已。這樣勞苦功高,不但沒有受到封侯的賞賜,反而聽信小人的話,想斬殺有功的人,這是繼續走向秦國滅亡的路,我個人認為大王您是不該這樣做的!」項羽一時無話回應,就說:「坐下吧!」樊噲就挨著張良坐下。
坐了沒多久,劉邦起身上廁所,就招呼樊噲出來。劉邦出來以後,項羽就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回來。劉邦對樊噲說:「現在幸而出來了,但是沒有向項王告別,怎麼辦?」樊噲說:「做大事不可拘泥小節,行大禮不必計較瑣細的謙讓,如今人家是擺著菜刀和砧板,把我們當作魚肉來宰割,為什麼一定要去告別?」於是就走了。劉邦叫張良留下向項羽去致謙。張良問道:「大王您來時可帶了什麼禮物?」劉邦說:「我帶來一對白璧,想獻給項王;一對玉斗,想獻給亞父,但剛巧碰上他們正在生氣,我不敢奉獻。你替我去奉獻吧!」張良說:「好好。」當時,項羽軍隊駐紮在鴻門,劉邦軍隊駐紮在霸上,相距四十里。劉邦就留下隨從的車騎,脫身單獨一人騎馬,與樊噲、夏侯嬰、靳強、紀信等四人拿著劍和盾牌,快速離去。從驪山下,經過芷陽抄近路逃走。劉邦臨行前對張良說:「從這條小路到我們軍營,不過二十里左右。您估計我已經到達營地時,才可進去。」
劉邦離開以後,張良做計他已從小路到達自己營地,才進去致歉,說:「沛公不能再喝酒了,無法當面告辭。他叫我奉上一對白璧,再拜送給您大王;一對玉斗,再拜送給您大將軍。」項羽問道:「沛公現在哪兒?」張良說:「他聽說您大王有意要責備他,就單身離去,現已回到營地了。」項羽就收受了白璧,把它放在座位上。范增收受了玉斗,摔在地上,拔出劍來把它剁碎,說:「唉!這個小子真的不能跟他共謀大事!將來奪得項王天的人,一定就是沛公!我們這些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!」,劉邦回到營地以後,立刻殺掉曹無傷。
過秦論 賈誼 ( 漢魏六朝 )
過秦論 賈誼 ( 漢魏六朝 )
秦孝公據肴函之固,擁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,以窺周室﹔有席卷天下,包舉宇內,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當是時,商君佐之,內立法度,務耕織,修守戰之備,外連衡而斗諸侯。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。
孝公既沒,惠文、武、昭襄,蒙故業。因遺策,南取漢中,西舉巴蜀,東割膏腴之地,收要害之郡。諸侯恐懼,會盟而謀而弱秦,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,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當此之時,齊有孟嘗,趙有平原,楚有春申,魏有信陵﹔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寬厚而愛人,尊賢重士,約從離橫,兼韓、魏、燕、趙、齊、楚、宋、衛、中山之眾。於是六國之士,有寧越、徐尚、蘇秦、杜赫之屬為之謀,齊明、周最、陳軫、昭滑、樓綏、翟景、蘇厲、欒毅之徒通其意,吳起、孫臏、帶佗、兒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頗、趙奢之倫制其兵。嘗以十倍之地,百萬之眾,叩關而攻秦。秦人開關延敵,九國師,逡巡遁逃而不敢進。秦無亡矢遺鏃之費,而天下諸侯已困矣。於是從散,爭割地而賂秦。秦有餘力而制其敝,追亡逐北,伏尸百萬,流血漂櫓﹔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河山,強國請服,弱國入朝。施及孝文王、庄襄王,享國日淺,國家無事。
及至始皇,奮六世之餘烈,振長策而馭宇內,吞二周而亡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執捶拊以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,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、象郡﹔百越之君,首系頸,委命下吏﹔乃使蒙恬北長城而守藩籬,卻匈奴七百餘里﹔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,士不敢彎而報怨。於是廢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﹔墮名城,殺豪俊,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陽,銷鋒,鑄以為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然後踐華為城,因河為池,據億丈之城,臨不測之淵以固。良將勁弩,守要害之處﹔信臣精卒,陳兵而誰何?天下已定,秦王之心,自以為關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。
始皇既沒,餘威震於殊俗。然而陳涉,牖繩樞之子,隸之人,而遷徙之徒也,才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賢,陶朱、猗頓之富,躡足行伍之間,而倔起阡陌之中,率罷散之卒,將數百之眾,轉而攻秦﹔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,天下云集而響應,嬴糧而景從,山東豪俊,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
且夫天下非小弱也,雍州之地,肴函之固,自若也﹔陳涉之位,非尊於齊、楚、燕、趙、韓、魏、宋、衛、中山之君也﹔鋤棘矜,非於鉤戟長鎩也﹔謫戍之眾,非沆於九國之師也﹔深謀遠慮,行軍用兵之道,非及曩時之士也﹔然而成敗異變,功業相反也。試使山東之國,與陳涉度長大,比權量力,則不可同年而語矣﹔然秦以區區之地,致萬乘之權,招八州而朝同列,百有餘年矣﹔然後以六合為家,肴函為宮,一夫作難而七廟墮,身死人手,為天下笑者,何也?仁義不施,而攻守之勢異也。
語譯
秦孝公雄據殽山和函谷關的天險,強擁雍州的土地,君臣堅固防守,企圖伺機搶攻周王朝;同時有奪取天下、征服各國、占有四海的陰謀,和吞併八方的野心。這時,商鞅輔佐他,對內建立各種法律制度,鼓勵民眾努力耕種紡織,充實防守和攻戰的軍備,對外採用連橫策略,使東方各國相互攻伐。因此秦國輕易取得了魏國黃河以西的廣大土地。
秦孝公死後,惠文王、武王、昭襄王繼承舊業,遵循孝公的遺策,向南攻取漢中,向西攻佔巴、蜀,向東割據肥沃富饒的土地,向北奪取形勢險要的城邑。各國都十分恐懼,聚會結盟,商議削弱秦國,他們不吝惜珍貴的器皿、貴重的寶物和肥沃的土地,設法羅致天下的傑出人物,締結「合縱」的盟約,團結為一個整體。這時,齊國有孟嘗君,趙國有平原君,楚國有春申君,魏國有信陵君,這四位公子,都聰明忠誠,講究信用,寬厚愛人,尊重人才,結盟合縱來拆散連橫,又領有韓、魏、燕、趙、齊、楚、宋、衛、中山等國的軍隊。這時六國人才中,有寧越、徐尚、蘇秦、杜赫這類人才劃策點子;有齊明、周最、陳軫、召滑、樓緩、翟景、蘇厲、樂毅這類人才協商溝通;有吳起、孫臏、帶佗、兒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頗、趙奢等這類人才統帥軍旅。他們曾依靠超出秦國十倍的土地和百萬兵力,攻打函谷關。秦人開關迎戰,九國軍隊,竟互相疑懼,驚嚇逃跑不敢前進。秦國不費一箭一鏃,天下諸侯已經疲困至極了。因此,「合縱」盟約瓦解,爭先恐後割讓土地以賄賂秦國。秦國以充裕的力量去宰制陷於疲憊的諸侯,追逐潰敗的敵軍,屍伏於地有上百萬之多,鮮血流成河,可以漂起重重的盾牌。秦國憑藉有利的形勢,宰制天下人民,分裂各國河山。使東方強大的國家投降求和,讓弱小的國家稱臣進貢。延續到孝文王、莊襄王時,他們在位的時間較短,秦國沒有什麼戰事。
到了秦始皇,他發揚前六代國君遺留下來的大業,揮動長鞭一統天下,併吞東西二周,消滅東方六國,登上帝位而君臨天下,他嚴厲的治術如同手拿鞭子抽打全天下的百姓,威震天下。接著又往南奪取了百越的土地,設置桂林郡和象郡;百越君主低著頭捆上繩子,把生命交給秦的獄官。於是始皇又派蒙恬修築北方的長城,守衛邊境,迫使匈奴後退七百多里:使那些胡人不敢南下侵擾中原,將士們也不敢拉弓動武來報仇。於是始皇廢棄先君前王的法制,燒毀諸子百家的典籍,進行愚民政策;同時拆毀名城,屠殺英雄,收繳天下的兵器,集中到咸陽去熔化刀鋒和箭頭,鑄成十二尊銅人,藉以消弭民間的武力。然後踏平華山以為城郭,依憑深深的黃河為護城河,據守億丈的高城,面對無底的深淵作為屏障。傑出的將領手持強勁的弓弩,戍守險要的地方;忠心的臣下率同精銳的士兵,亮出銳利的兵器,誰奈他何?天下已經平定,在始皇心中,認為關中地勢險要,正如百攻不破的千里金城,可以作為子子孫孫稱帝稱王,傳之無窮的基業。
始皇過世以後,他的餘威仍然震撼邊遠地區的番邦異國。可是陳涉這個以破甕作窗口、以草繩作門軸的貧寒光棍子弟,他是個種田打工的奴才,而且是個被抓來發配充軍的小人物,才華比不上一般人,既沒有孔子、墨子的賢能,也沒有范蠡、猗頓的富有,從行伍出身,在軍隊中打混,在田野裡翻滾,率領疲困散漫的戍卒,烏合幾百不到的隊伍,反過來攻打秦朝;他們竹竿逗菜刀,砍斷樹木作武器,高舉竹竿作軍旗,民眾像浮雲四聚、回音附和,大家背著糧食跟從,如影隨形。殽山以東的英雄豪傑們同時奮起,一舉消滅了秦朝。
此時秦朝的天下其實沒有變小變弱,雍州的肥沃土地,殽山、函谷關的險固,依舊像原來一樣;陳涉的地位,並不比齊、楚、燕、趙、韓、魏、宋、衛、中山的國君尊貴;鋤柄和棘木柄菜刀,並不比有勾的戟和長矛鋒利;被抓來充軍的混混,比不上九國的軍隊;創造點子,帶兵作戰的本領,也比不上從前六國的謀士將領:然而成功失敗完全改變,功業的大小恰恰相反。假如拿殽山以東諸國和陳涉來量長短比大小,比較權勢力量,根本不能相提並論!然而秦憑藉小小的雍州地方,到取得帝王的權勢,和其他八州的土地,而使各國諸侯來朝,長達一百多年!此後秦始皇把天下當作一家所有,把殽山、函谷關當作自家宮牆,但是,一個小混混發難,秦朝就消風了。二世子嬰死在項羽手中,被天下人笑到脫褲,這到底是什麼情形?由於不知施行仁義,同時,進攻和防守的情勢也改變了。
蓼莪 詩經 ( 先秦 )
蓼ㄌㄨˋ莪ㄜˊ 詩經 ( 先秦 )
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。哀哀父母!生我劬勞。 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。哀哀父母!生我勞瘁。 缾之罄矣,維罍之恥。鮮民之生,不如死之久矣。
無父何怙?無母何恃?出則銜恤,入則靡至。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。南山烈烈,飄風發發。民莫不殼。我獨何害?南山律律,飄風弗弗。民莫不殼,我獨不卒。
蓼蓼:長大貌。形容詞,指植物茁壯長大的樣子
莪:莪蒿。「莪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五、六月開 黃綠色花,果實為蒴果,嫩葉可食,在本詩中比喻美材
蒿:莪、蒿本一物,嫩曰莪,老曰蒿,莪可食,蒿則不可。
哀哀:哀傷之甚。
劬勞:辛勤勞苦。
蔚ㄨㄟˋ:蒿之一種,又名牡蒿,七月開花如胡麻,然不結子實。比青蒿更為低等,比喻庸才。
缾ㄆㄧㄥˊ
罄ㄑㄧㄥˋ
勞瘁:辛苦憔悴。
鮮民,指失去父母的人。
怙ㄏㄨˋ、恃,依靠。
銜恤,懷憂
罔極,不正。言上天降兇,使我父母亡故也
烈烈,猶凜冽。
飄風,暴風。
穀,善也,此指生活美好。
我獨何害?和「我獨不卒」句意互足,言我何為獨遭此勞苦之害,而不得終父母之養乎?
律律,猶烈烈。
弗弗,猶發發。
卒,終也
語譯
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,不是莪蒿,是青蒿。可憐的父母親啊!為了生養我受盡勞苦。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,不是莪蒿,是牡菣ㄑㄧㄣˋ,可憐的父母親啊!為了生養我積勞成疾。小瓶的酒倒光了,是大酒罈的恥辱。孤苦伶仃的人活著,還不如早些死去的好。
沒了父親,我依靠誰?沒了母親,我仰賴誰?出門在外,心懷憂傷;踏進家門,魂不守舍。 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;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! 父母雙親啊!您生養了我,撫慰我、養育我、拉拔我、庇護我,不厭其煩地照顧我,無時無刻懷抱著我。想要報答您的恩德,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樣的浩瀚無邊! 南山高聳聳,暴風陣陣起,人們沒有不過好日子的,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!南山高巍巍,暴風呼呼吹。人們沒有不幸福的,為何只有我不得終養父母!
【一】題解釋題
1.《詩經》各篇本無標題,本詩篇名「蓼莪」,即是取首句「蓼蓼者莪」其中二字而 來。
2.「蓼蓼」,形容詞,指植物茁壯長大的樣子;「莪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五、六月開 黃綠色花,果實為蒴果,嫩葉可食,在本詩中比喻美材。
3. 「蓼莪」二字,不能概括全詩,要了解詩意,必須涵泳全詩才可得知。文體 抒情詩出處 《詩經‧小雅》背景 作者無可考。《毛詩‧小序》以為本詩為諷刺周幽王而作,因為人民勞苦,孝子不得終養父母。而朱熹《詩集傳》只說本詩是「人民勞苦,孝子不得終養而作此詩。」主旨 本詩旨在感念父母養育的恩德,並言自己以不能終養父母為憾,全詩情感深刻,語言真摯。成就 清人方玉潤言此詩:「幾於一字一淚,可抵一部孝經讀。」
【二】文章結構-蓼莪
第一段 以莪和蒿為喻,自責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
第二段 重言首段之意,以莪和蔚為喻,自責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
第三段 以缾罍為喻,抒發未盡孝養之哀
第四段 寫父母的養育之深恩,己不知何以為報 「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」二句為本詩命意所在。
第五段 借南山、飄風起興,以不得與他人一樣共享天倫為憾 第六段 借南山、飄風起興,重申己以不得終養父母為憾 「不卒」為全詩詩眼
【三】重要課文分析
賦、比、興是詩經主要的寫作手法,其中「賦」是平鋪直敘的把詩句寫出來;「比」就是譬喻,借彼喻此;「興」則是借物起興,以下是針對本詩詩句所採取的寫作方式加以整理:
【四】文學常識
一、 詩經地位 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,韻文之祖,純文學之祖,春秋時期北方文學代表年代 匯聚西周初年到東周春秋中葉約五、六百年間的作品內容 分為三部分:十五國風(地方歌謠)、二雅(士大夫歌詠)、三頌(廟堂樂歌)篇章 共三百十一篇,其中小雅六篇有目無辭,故實際上是三百零五篇別名 古稱「詩」,又名「詩三百」、「三百篇」,今流傳本為漢毛亨作傳,故又稱毛詩六義 內容:風、雅、頌。作法:賦、比、興注疏 西漢毛亨傳、東漢鄭玄箋;唐孔穎達正義備註
1. 除少數作品列有作者姓名外,其他均不知作者。
2. 今本詩經是孔子刪定本。
3. 朱熹作詩集傳,廢詩序,別注新義,為明清以降之通行本。
4.「賦」是鋪陳直敘的白描法;「比」是以彼喻此的譬喻法;「興」是託物興辭的聯想法。
二、從六經到十三經
三、十三經之最
【五】語文天地一、字形辨析 形 音 義 例
(一)
(二)
(三)
(四)
(五)
(六)
二、字義辨析
三、修辭精華
(一)譬喻(借喻)
1. 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→莪,莪蒿,比喻美材。蒿,青蒿,比喻庸才。
2. 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→莪,莪蒿,比喻美材。蔚,比青蒿更為低等,比喻庸才。
3. 缾之罄矣,維罍之恥→以缾比喻父母,以罍比喻子女。
(二)錯綜(抽換詞面)
1. 無父何「怙」?無母何「恃」?
2. 南山「烈烈」,飄風「發發」,民莫不穀,我獨何害!南山「律律」,飄風「弗弗」,民莫不穀,我獨不卒!
(三)映襯 1. 民莫不穀,我獨何害! 2. 民莫不穀,我獨不卒!
(四)類疊 1. 類字 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,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 2. 類句 (1)「蓼蓼者莪」,匪莪伊蒿。「哀哀父母」,生我劬勞。「蓼蓼者莪」,匪莪伊蔚。「哀哀父母」,生我勞瘁。 (2)南山烈烈,飄風發發,「民莫不穀」,我獨何害!南山律律,飄風弗弗,「民莫不穀」,我獨不卒! 3. 疊字 (1)「蓼蓼」者莪,匪莪伊蒿。「哀哀」父母,生我劬勞。「蓼蓼」者莪,匪莪伊蔚。「哀哀」 父母,生我勞瘁。 (2)南山「烈烈」,飄風「發發」。 (3)南山「律律」,飄風「弗弗」。
(五)互文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→父(母)兮生我,(父)母兮鞠我。 (六)設問(激問) 1. 無父何怙? 2. 無母何恃?
(七)鑲嵌(增字) 1. 哀哀父母,生我「劬勞」。 2. 哀哀父母,生我「勞瘁」。
(八)轉品 顧我復我,出入「腹」我→名詞作動詞用。
四、成詞語延伸歸納 詞語 語意 同義詞
(一) 詩廢蓼莪 比喻喪親之痛。 皋魚之泣/風木之思/風樹興悲/凱風寒泉/烏鳥孝思/霜露之思
(二) 昊天罔極 形容恩德廣大無以為報。 天覆地載/寸早春暉/山高海深/覆載恩澤
(三) 顧復之恩 形容父母對子女呵護備至。 煨乾就濕/父母恩勤/推燥居溼(四) 鮮民 無父母之人。 寡民/窮民/哀子
(五) 怙恃 父母 所生/椿萱/雙親
(六) 不榖 不善。 不祥/不淑
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。哀哀父母!生我劬勞。 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。哀哀父母!生我勞瘁。 缾之罄矣,維罍之恥。鮮民之生,不如死之久矣。
無父何怙?無母何恃?出則銜恤,入則靡至。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。南山烈烈,飄風發發。民莫不殼。我獨何害?南山律律,飄風弗弗。民莫不殼,我獨不卒。
蓼蓼:長大貌。形容詞,指植物茁壯長大的樣子
莪:莪蒿。「莪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五、六月開 黃綠色花,果實為蒴果,嫩葉可食,在本詩中比喻美材
蒿:莪、蒿本一物,嫩曰莪,老曰蒿,莪可食,蒿則不可。
哀哀:哀傷之甚。
劬勞:辛勤勞苦。
蔚ㄨㄟˋ:蒿之一種,又名牡蒿,七月開花如胡麻,然不結子實。比青蒿更為低等,比喻庸才。
缾ㄆㄧㄥˊ
罄ㄑㄧㄥˋ
勞瘁:辛苦憔悴。
鮮民,指失去父母的人。
怙ㄏㄨˋ、恃,依靠。
銜恤,懷憂
罔極,不正。言上天降兇,使我父母亡故也
烈烈,猶凜冽。
飄風,暴風。
穀,善也,此指生活美好。
我獨何害?和「我獨不卒」句意互足,言我何為獨遭此勞苦之害,而不得終父母之養乎?
律律,猶烈烈。
弗弗,猶發發。
卒,終也
語譯
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,不是莪蒿,是青蒿。可憐的父母親啊!為了生養我受盡勞苦。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,不是莪蒿,是牡菣ㄑㄧㄣˋ,可憐的父母親啊!為了生養我積勞成疾。小瓶的酒倒光了,是大酒罈的恥辱。孤苦伶仃的人活著,還不如早些死去的好。
沒了父親,我依靠誰?沒了母親,我仰賴誰?出門在外,心懷憂傷;踏進家門,魂不守舍。 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;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! 父母雙親啊!您生養了我,撫慰我、養育我、拉拔我、庇護我,不厭其煩地照顧我,無時無刻懷抱著我。想要報答您的恩德,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樣的浩瀚無邊! 南山高聳聳,暴風陣陣起,人們沒有不過好日子的,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!南山高巍巍,暴風呼呼吹。人們沒有不幸福的,為何只有我不得終養父母!
【一】題解釋題
1.《詩經》各篇本無標題,本詩篇名「蓼莪」,即是取首句「蓼蓼者莪」其中二字而 來。
2.「蓼蓼」,形容詞,指植物茁壯長大的樣子;「莪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五、六月開 黃綠色花,果實為蒴果,嫩葉可食,在本詩中比喻美材。
3. 「蓼莪」二字,不能概括全詩,要了解詩意,必須涵泳全詩才可得知。文體 抒情詩出處 《詩經‧小雅》背景 作者無可考。《毛詩‧小序》以為本詩為諷刺周幽王而作,因為人民勞苦,孝子不得終養父母。而朱熹《詩集傳》只說本詩是「人民勞苦,孝子不得終養而作此詩。」主旨 本詩旨在感念父母養育的恩德,並言自己以不能終養父母為憾,全詩情感深刻,語言真摯。成就 清人方玉潤言此詩:「幾於一字一淚,可抵一部孝經讀。」
【二】文章結構-蓼莪
第一段 以莪和蒿為喻,自責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
第二段 重言首段之意,以莪和蔚為喻,自責無法符合父母的期望
第三段 以缾罍為喻,抒發未盡孝養之哀
第四段 寫父母的養育之深恩,己不知何以為報 「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」二句為本詩命意所在。
第五段 借南山、飄風起興,以不得與他人一樣共享天倫為憾 第六段 借南山、飄風起興,重申己以不得終養父母為憾 「不卒」為全詩詩眼
【三】重要課文分析
賦、比、興是詩經主要的寫作手法,其中「賦」是平鋪直敘的把詩句寫出來;「比」就是譬喻,借彼喻此;「興」則是借物起興,以下是針對本詩詩句所採取的寫作方式加以整理:
詩句 | 寫作手法 | 說明 |
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 | 比-譬喻 | 莪,莪蒿,比喻美材;蒿,青蒿,比喻庸才。 |
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 | 賦 平鋪直敘 | |
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 | 比-譬喻 | 莪,莪蒿,比喻美材;蔚,比青蒿更為低等,比喻庸才。 |
哀哀父母,生我勞瘁 | 賦-平鋪直敘 | |
缾之罄矣,維罍之恥 | 比譬喻 | 以缾比喻父母,以罍比喻子女。 |
鮮民之生,不如死之久矣!無父何怙?無母何恃?出則銜恤,入則靡至 | 賦-平鋪直敘 | |
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,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 | 賦-平鋪直敘 | |
南山烈烈,飄風發發,民莫不穀,我獨何害 | 借物起興 | 借南山、飄風起興,感傷自己無法終養父母。 |
南山律律,飄風弗弗,民莫不穀,我獨不卒 | 借物起興 | 借南山、飄風起興,感傷自己無法終養父母報答恩情。 |
【四】文學常識
一、 詩經地位 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,韻文之祖,純文學之祖,春秋時期北方文學代表年代 匯聚西周初年到東周春秋中葉約五、六百年間的作品內容 分為三部分:十五國風(地方歌謠)、二雅(士大夫歌詠)、三頌(廟堂樂歌)篇章 共三百十一篇,其中小雅六篇有目無辭,故實際上是三百零五篇別名 古稱「詩」,又名「詩三百」、「三百篇」,今流傳本為漢毛亨作傳,故又稱毛詩六義 內容:風、雅、頌。作法:賦、比、興注疏 西漢毛亨傳、東漢鄭玄箋;唐孔穎達正義備註
1. 除少數作品列有作者姓名外,其他均不知作者。
2. 今本詩經是孔子刪定本。
3. 朱熹作詩集傳,廢詩序,別注新義,為明清以降之通行本。
4.「賦」是鋪陳直敘的白描法;「比」是以彼喻此的譬喻法;「興」是託物興辭的聯想法。
二、從六經到十三經
先秦 | 六經 | 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、《儀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 | 漢儒也稱之六藝 |
西 漢 | 五經 | 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、《儀禮》、《春秋》 | 因為樂經亡佚 |
唐玄宗 | 九經 | 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 「春秋三傳」:《左傳》、《公羊傳》、《穀梁傳》 「三禮」: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這六部書。 | |
唐文宗 開成石經 | 十二經 | 九經再加上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和《爾雅》 | |
南宋光宗 | 十三經 | 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公羊傳》、《穀梁傳》、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《爾雅》、《孟子》(即開成石經十二部加上《孟子》一書) |
三、十三經之最
中國韻文之祖 | 詩經 |
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| 詩經 |
中國純文學之祖 | 詩經 |
中國最早的史書 | 尚書 |
中國散文之祖 | 尚書 |
中國最早的地理書 | 尚書禹貢 |
中國最早的哲理典籍 | 易經 |
中國第一本編年體的史書 | 春秋 |
十三經中篇幅最長者 | 左傳 |
十三經中篇幅最短者 | 孝經 |
十三經中唯一自始就稱經者 | 孝經 |
十三經中唯一由皇帝爲之作注 | 孝經 |
中國最早一部訓詁寶典(解釋字義) | 爾雅 |
十三經中最後一本被列入者 | 孟子 |
【五】語文天地一、字形辨析 形 音 義 例
(一)
形 | 音 | 義 | 例 | 備註 |
蓼 | ㄌㄨˋ | 長大的樣子 | 蓼蓼者莪 | |
ㄌㄧㄠˇ | 一年生草本植物 | 水蓼 | ||
戮 | ㄌㄨˋ | 殺 | 殺戮 | |
僇 | ㄌㄨˋ | 侮辱 | 僇人 | |
勠 | ㄌㄨˋ | 合力 | 戮力 | |
戳 | ㄔㄨㄛ | 印章 | 郵戳、戳記 | |
以尖銳東西刺入 | 戳洞 | |||
繆 | ㄇㄡ | 纏束 | 未雨綢繆 | |
瘳 | ㄔ ㄡ | 病癒 | 病瘳 |
(二)
形 | 音 | 義 | 例 | 備註 |
蒿 | ㄏㄠ | 菊科植物 | 青蒿 | |
遠望 | 蒿目時艱 | |||
篙 | ㄍㄠ | 撐船用的長竿 | 撐篙 | |
槁 | ㄍㄠˇ | 草木乾枯 | 枯槁 | |
縞 | ㄍㄠˇ | 白色的生絹 | 縞素 | |
鎬 | ㄏㄠˋ | 光明貌 | 鎬鎬 | |
ㄍㄠˇ | 掘土用的器具 | 十字鎬 | ||
嚆 | ㄏㄠ | 響箭 | 嚆矢 |
(三)
形 | 音 | 義 | 例 | 備註 |
劬 | ㄑㄩˊ | 勞苦 | 劬勞 | |
痀 | ㄐㄩ | 駝背 | 痀瘻 | |
雊 | ㄍㄡˋ | 雄雉鳴叫 | 麥隴朝雊 | 早晨 |
枸 | ㄍㄡˇ | 植物 | 枸杞 | |
佝 | ㄎㄡˋ | 駝背 | 佝僂 |
(四)
形 | 音 | 義 | 例 | 備註 |
瘁 | ㄘㄨㄟˋ | 疾病 | 勞瘁 | |
淬 | ㄘㄨㄟˋ | 磨鍊 | 淬礪 | |
粹 | ㄘㄨㄟˋ | 專一不雜 | 純粹 | |
啐 | ㄘㄨㄟˋ | 吐口水 | 啐一口水 | |
晬 | ㄗㄨㄟˋ | 周年 | 周晬 | |
猝 | ㄘㄨˋ | 突然 | 猝不及防 | |
卒 | ㄗㄨˊ | 終於 | 盈虛者如彼,而卒末消長也 | (蘇軾‧赤壁賦) |
僕隸 | 販夫走卒 | |||
終養父母 | 我獨不卒 | |||
ㄘㄨˋ | 通「猝」 | 卒然臨之而不驚 | (蘇軾‧留侯論) |
形 | 音 | 義 | 例 | 備註 |
靡 | ㄇㄧˇ | 無 | 入則靡至 | |
奢侈 | 奢靡 | |||
糜 | ㄇㄧˊ | 粥 | 糜爛 |
形 | 音 | 義 | 例 | 備註 |
罄 | ㄑㄧㄥˋ | 盡 | 缾之罄矣 | |
磬 | ㄑㄧㄥˋ | 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 | 室如懸磬 |
二、字義辨析
形 | 音 | 義 | 例 | 備註 |
畜 | ㄒㄩˋ | 養育 | 「畜」養、拊我「畜」我 | |
ㄔㄨˋ | 牲畜 | 六「畜」興旺 | ||
鮮 | ㄒㄧㄢ | 新鮮 | 「鮮」美 | |
ㄒㄧㄢˇ | 孤獨 | 「鮮」民 | ||
少 | 「鮮」少 | |||
顧 | ㄍㄨˋ | 看 | 「顧」我復我 | |
但是 | 「顧」自海通以來,西力東漸 | (連橫‧台灣通史序) | ||
念及 | 「顧」念 | |||
拜訪 | 三「顧」茅廬 | |||
罔 | ㄨㄤˇ | 無 | 昊天「罔」極 | |
迷惘 | 學而不思則「罔」 | 通「惘」 |
三、修辭精華
(一)譬喻(借喻)
1. 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→莪,莪蒿,比喻美材。蒿,青蒿,比喻庸才。
2. 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→莪,莪蒿,比喻美材。蔚,比青蒿更為低等,比喻庸才。
3. 缾之罄矣,維罍之恥→以缾比喻父母,以罍比喻子女。
(二)錯綜(抽換詞面)
1. 無父何「怙」?無母何「恃」?
2. 南山「烈烈」,飄風「發發」,民莫不穀,我獨何害!南山「律律」,飄風「弗弗」,民莫不穀,我獨不卒!
(三)映襯 1. 民莫不穀,我獨何害! 2. 民莫不穀,我獨不卒!
(四)類疊 1. 類字 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,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 2. 類句 (1)「蓼蓼者莪」,匪莪伊蒿。「哀哀父母」,生我劬勞。「蓼蓼者莪」,匪莪伊蔚。「哀哀父母」,生我勞瘁。 (2)南山烈烈,飄風發發,「民莫不穀」,我獨何害!南山律律,飄風弗弗,「民莫不穀」,我獨不卒! 3. 疊字 (1)「蓼蓼」者莪,匪莪伊蒿。「哀哀」父母,生我劬勞。「蓼蓼」者莪,匪莪伊蔚。「哀哀」 父母,生我勞瘁。 (2)南山「烈烈」,飄風「發發」。 (3)南山「律律」,飄風「弗弗」。
(五)互文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→父(母)兮生我,(父)母兮鞠我。 (六)設問(激問) 1. 無父何怙? 2. 無母何恃?
(七)鑲嵌(增字) 1. 哀哀父母,生我「劬勞」。 2. 哀哀父母,生我「勞瘁」。
(八)轉品 顧我復我,出入「腹」我→名詞作動詞用。
四、成詞語延伸歸納 詞語 語意 同義詞
(一) 詩廢蓼莪 比喻喪親之痛。 皋魚之泣/風木之思/風樹興悲/凱風寒泉/烏鳥孝思/霜露之思
(二) 昊天罔極 形容恩德廣大無以為報。 天覆地載/寸早春暉/山高海深/覆載恩澤
(三) 顧復之恩 形容父母對子女呵護備至。 煨乾就濕/父母恩勤/推燥居溼(四) 鮮民 無父母之人。 寡民/窮民/哀子
(五) 怙恃 父母 所生/椿萱/雙親
(六) 不榖 不善。 不祥/不淑
文言文核心篇目
時期 | NO. | 必讀文章 | 備註 | NO. | 文章 | 備註 |
先 秦 | 1 | 燭之武退秦師 《左傳》 | OK | + | 小國寡民 老子 | OK |
2 | 大同小康 《禮記》 | OK | + | 蓼莪 詩經 | OK | |
3 | 勸學 《荀子》 | OK | ||||
4 | 漁父 屈原 | OK | ||||
5 | 馮諼客孟嘗君 《戰國策》 | OK | ||||
漢 魏 六 朝 | 6 | 過秦論 賈誼 | OK | + | 陳情表 李密 | OK |
7 | 鴻門宴 司馬遷 | OK | ||||
8 | 出師表 諸葛亮 | |||||
9 | 桃花源記 陶淵明 | OK | ||||
10 | 世說新語選 劉義慶 | OK | ||||
11 | 蘭亭集序 王羲之 | |||||
唐 宋 | 12 |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李白 | OK | + | 與元微之書 白居易 | OK |
13 | 師說 韓愈 | OK | + |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| OK | |
14 | 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| + | 教戰守策 蘇軾 | OK | ||
15 | 阿房宮賦 杜牧 | OK | + |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王禹偁 | OK | |
16 | 岳陽樓記 范仲淹 | OK | + | 縱囚論 歐陽脩 | OK | |
17 | 醉翁亭記 歐陽修 | + | 留侯論 蘇軾 | OK | ||
18 | 訓儉示康 司馬光 | OK | + | 墨池記 曾鞏 | OK | |
19 | 傷仲永 王安石 | OK | ||||
20 | 六國論 蘇洵 | OK | ||||
21 | 赤壁賦 蘇軾 | OK | ||||
22 |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 | OK | ||||
23 | 金石錄後序(可節選) 李清照 | |||||
明清 | 24 | 郁離子選 劉基 | 賣柑者言 劉基 | OK | ||
25 | 指喻 方孝孺 | OK | ||||
26 | 項脊軒志 歸有光 | OK | ||||
27 | 晚遊六橋待月記 袁宏道 | OK | ||||
28 | 陶庵夢憶選 張岱 | OK | ||||
29 | 原君 黃宗羲 | |||||
30 | 廉恥 顧炎武 | OK | ||||
31 |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| OK | ||||
32 | 病梅館記 龔自珍 | |||||
臺灣題材 | 33 | 東番記 陳第 | ||||
34 | 裨海紀遊選 郁永河 | |||||
35 | 望玉山記 陳夢林 | OK | ||||
36 | 紀水沙漣 藍鼎元 | OK | ||||
37 | 勸和論 鄭用錫 | OK | ||||
38 | 放鳥 吳德功 | |||||
39 | 遊關嶺記 洪繻 | OK | ||||
40 | 台灣通史序 連橫 | |||||
郁離子選 劉基 明清
病梅館記 龔自珍 明清
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宋
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唐
登樓賦 王粲 漢魏六朝
蘭亭集序 王羲之 漢魏六朝
醉翁亭記 歐陽脩 宋
西湖七月半 張岱 明清
典論論文 曹丕 漢魏六朝
夢溪筆談選 沈括 宋
台灣通史序 連橫 台灣題材
原君 黃宗羲 明清
秋聲賦 歐陽脩 宋
出師表 諸葛亮 漢魏六朝
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 唐
答夫秦嘉書 徐淑 漢魏六朝
鴻門宴 司馬遷 漢魏六朝燭
東番記 陳第 台灣題材
裨海紀遊選 郁永河 台灣題材
勞山道士 蒲松齡 明清
與陳伯之書 丘遲 漢魏六朝
漁父 屈原 先秦
虬髯客傳 杜光庭 唐
庖丁解牛 莊子 先秦
勸學 荀子 先秦
諫逐客書 李斯 先秦
孫子選 孫子 先秦
紀水沙連 藍鼎元 ( 台灣題材 )
紀水沙連 藍鼎元 ( 台灣題材 )
自斗六門沿山入,過牛相觸,溯濁水溪之源。翼日可至水沙連內山。山有蠻蠻、貓丹等十社。控弦千計、皆鷙悍位未甚馴良、王化所敷、羈縻勿絕而已。水沙連嶼在深潭之中,小山如贅疣,浮游水面。其水四周大山,山外溪流包絡,自山口入,匯為潭。潭廣八、九里,環可二、三十里。中間突起一嶼。山青水,綠四顧蒼茫,竹樹參差,雲飛鳥語;古稱蓬瀛,不過是也。
番繞嶼為屋以居,極稠密。獨虛其中為山頭,如人露頂然。頂寬平,甚可愛。詢其虛中之故,老番言自昔禁忌,相傳山頂為屋,則社有火災,是以不敢。嶼無田,岸多蔓草。番取竹木結為桴,架水上,藉草承土以耕,遂種禾稻,謂之浮田。水深魚肥,且繁多。番不用至罾罟,駕蟒,甲挾弓矢射之,須臾盈筐。發家藏美酒,夫妻子女,大嚼高歌,洵不知帝力於何有矣。蟒甲,番舟名,刳獨木為之;劃雙槳以濟。大者可容十餘人,小者三、五人。環嶼皆水,無陸路出入,胥用蟒甲。外人欲詣其社,必舉草火,以煙起為號,則番刺蟒甲以迎;不然,不能至也。
嗟乎?萬山之內,如有此水;大水之中,有此勝地。浮田自食,蟒甲往來,仇池公安足道哉!武陵人誤入桃源,余曩者嘗疑其誕;以水沙連觀之,信彭澤之非欺我也。但番人服教未深,必時挾軍士以來遊,於情弗暢,且恐山靈笑我。所望當局諸君子,修德以淪浹其肌膚,使人人皆得宴遊焉,則不獨余之幸也已。
水沙連內山,產土茶,色綠如松蘿,味甚清冽,能解暑毒,消腹脹,亦佳品云。
語譯
從斗六門沿著山邊進入,經過牛相觸,上溯濁水溪源頭上行,第二天可以到達水沙連內山,山中有蠻蠻、貓丹等共十個番社。擁有武力裝備估計一千多人,都是性格強悍,尚未十分馴服善良,只是我皇朝教化散播,不斷加以控制而已。水沙連島在深水潭中,小小一座山有如人身上贅疣一般,漂浮在水面上。潭水四周大山環繞,山外各溪流包容網羅,最後從山口進入,匯集成水潭,潭面約八、九華里寬,環繞一周大約二、三十華里。潭中突出一座小島,山巒青翠,水波碧綠,四面環顧,一片蒼茫,竹林樹木參差錯落,雲朵翱翔天際,鳥兒樹上鳴叫,古來稱作蓬瀛仙境,一點也不過分啊。
原住民環繞小島建屋居住,密度很高,獨獨空出中央山頭部份,像人露出頭頂一般。山頂寬闊平坦,十分可愛。詢問山頂中空的緣故,老原住民說是從前就有的禁忌,相傳如果在山頂蓋屋子,那麼番社就有火災,所以沒有人敢在上頭蓋房子。島上沒有水田,岸邊多蔓生野草,原住民大多用竹子木板連結成排筏,架在水面上,鋪草載土用來耕作,於是種植水稻,稱作浮田。潭水深,魚兒肥而且十分眾多,原住民不用漁網,只需駕著獨木舟,手拿著弓箭射殺,不久就滿一簍筐。打開家中珍藏的美酒,夫妻及子女們,大口吃喝,高聲唱歌,實在不知道皇帝的有無存在。蟒甲是原住民對船隻的稱呼,挖空獨木做成,划著兩隻船槳用來渡水。大船可以容納十多人,小船容納三、五個人。環繞島嶼四周都是湖水,沒有陸地可以進出,全部要用蟒甲。外面的人想前往該番社,一定要升起火把,以煙霧做為訊號,那麼住民就會划著獨木舟來迎接,否則就不能到達那裡。
哎呀!群山之中,竟有這般廣大水域,廣大水域中,有這樣的勝景。利用浮田自耕自給,利用獨木舟往來湖面,遙想那無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一事,我從前曾經懷疑這件事情的荒誕不經;如今以水沙連來看,相信彭澤令陶淵明的話是不會欺騙我啊。但是原住民信服教化還未深入,一定要時時依賴士兵保護才能前來一遊,心情無法暢快,而且唯恐山上神明譏笑我。希望當局掌權者,修明道德教化,使得外頭的人都能平安到此遊玩,那麼就不只是我個人的幸運了。
水沙連深山內,出產當地茶葉,顏色翠綠有如松蘿,味道十分清涼,能解除暑熱毒素,消除腹脹之苦,也是美好品味。
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( 明清 )
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( 明清 )
先君子嘗言,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。一日,風雪嚴寒,從數騎出,微行,入古寺。廡下一生伏案臥,文方成草。公閱畢,即解貂覆生,為掩戶,叩之寺僧,則史公可法也。及試,吏呼名,至史公,公瞿然注視。呈卷,即面署第一;召入,使拜夫人,曰:「吾諸兒碌碌,他日繼吾志事,惟此生耳。」
及左公下廠獄,史朝夕窺獄門外。逆閹防伺甚嚴,雖家僕不得近。久之,聞左公被炮烙,旦夕且死,持五十金,涕泣謀於禁卒,卒感焉。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屨,背筐,手長鑱,為除不潔者,引入,微指左公處,則席地倚牆而坐,面額焦爛不可辨,左膝以下,筋骨盡脫矣。史前跪,抱公膝而嗚咽。公辨其聲,而目不可開,乃奮臂以指撥眥,目光如炬。怒曰:「庸奴!此何地也,而汝前來!國家之事,糜爛至此。老夫已矣,汝復輕身而昧大義,天下事誰可支拄者!不速去,無俟姦人構陷,吾今即撲殺汝!」因摸地上刑械,作投擲勢。史噤不敢發聲,趨而出。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:「吾師肺肝,皆鐵石所鑄造也!」
崇禎末,流賊張獻忠出沒蘄、黃、潛、桐間,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禦,每有警,輒數月不就寢,使將士更休,而自坐幄幕外,擇健卒十人,令二人蹲踞,而背倚之,漏鼓移,則番代。每寒夜起立,振衣裳,甲上冰霜迸落,鏗然有聲。或勸以少休,公曰:「吾上恐負朝廷,下恐愧吾師也。」
史公治兵,往來桐城,必躬造左公第,,候太公、太母起居,拜夫人於堂上。
余宗老塗山,左公甥也,與先君子善,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。
語譯
父親生前曾經說過:同鄉老前輩左光斗先生到京城轄區一帶督察學政。有一天颳風下雪,天氣十分寒冷,他帶領幾個騎馬的侍從出門,暗中巡訪,進入一座古老的寺廟,發現廂房下有一個學生趴在桌案上睡著了,文章剛打好草稿。左先生看完了,立刻脫下身上的貂皮大衣,覆蓋在這個學生的身上,並替他關上門,然後詢問寺裡僧人,原來是史可法先生啊。等到考試那一天,官吏唱名,到史可法時,左先生驚訝的凝目注視著他。等到呈上試卷,左先生立即當面簽署第一名。事後並請史可法到家中,讓他拜見左夫人,說:「我們幾個兒子都平庸無能,將來能夠繼承我志向事業的,恐怕只有這個學生吧!」
等到左先生被關進東廠監獄,史可法早晚都到門外窺探消息,那些蠻橫的宦官防範的十分嚴密,就算左先生家中的僕役也無法接近。過了許久,聽說左先生被處以炮烙酷刑,早晚將會死去。於是史先生手拿五十兩銀,哭著懇求獄卒,最後獄卒被他感動了。有一天,叫史先生換上破衣穿上草鞋,背著籮筐,拿著長柄的鏟子,偽裝成清潔工人。引導他進入牢裡,暗中指著左先生的所在,原來左先生靠牆席地坐著,面孔已經焦爛無法辨識,左膝蓋以下,筋骨完全脫落了!史可法於是向前跪下,抱住左先生膝部哽咽起來。左先生認出他的聲音,然而眼睛卻張不開,於是用力舉起手臂,用手指撥開眼眶,露出像火炬一般的眼光,生氣的說:「蠢材,這是什麼地方啊!然而你竟敢前來!國家大事敗壞到這般地步,我這老傢伙已經快死了!你又不顧生命而且漠視國家存亡大義,冒險前來,天下事還有誰能支撐呢?不快快離去,不必等到壞人設計陷害你,我現在就立刻擊殺了你!」於是抓起地上刑具,做出投擲攻擊的姿勢。史可法閉口不敢發出聲音,快步走了出去。後來常常流著眼淚敘述這件事告訴別人說:「我的老師的心腸,堅硬的有如鐵石鑄造一般!」
明思宗崇禎末年,流寇張獻忠在湖北蘄春、黃岡及安徽潛山、桐城一帶出沒,史先生以鳳陽、廬江二府兵備道的身分奉命防守抵禦。每當有警報時,往往連續幾個月不上床睡覺,派遣將士們輪番休息,而自己卻坐在帳幕外,挑選十個強健士兵,命令兩人一組蹲坐著,而自己背靠著他們席地休息,等到報時的更鼓響了,就換組替代。每當寒冷的夜裡站立起來,振動衣褲,鎧甲上結凍的冰霜紛紛散落,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。有人勸他稍做休息,史先生說:「我對上恐怕辜負朝廷,對下恐怕愧對我的老師啊!」
史可法先生帶兵打仗,途經桐城時,一定親自拜訪左先生屋宅,拜候左太公,左太母起居生活,並在廳堂上拜見左光斗夫人。
我的同宗老前輩方塗山先生,是左光斗先生的女婿,和先父十分友善,他說監獄中的這一段話,是親自從史先生那邊聽來的。
先君子嘗言,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。一日,風雪嚴寒,從數騎出,微行,入古寺。廡下一生伏案臥,文方成草。公閱畢,即解貂覆生,為掩戶,叩之寺僧,則史公可法也。及試,吏呼名,至史公,公瞿然注視。呈卷,即面署第一;召入,使拜夫人,曰:「吾諸兒碌碌,他日繼吾志事,惟此生耳。」
及左公下廠獄,史朝夕窺獄門外。逆閹防伺甚嚴,雖家僕不得近。久之,聞左公被炮烙,旦夕且死,持五十金,涕泣謀於禁卒,卒感焉。一日使史公更敝衣草屨,背筐,手長鑱,為除不潔者,引入,微指左公處,則席地倚牆而坐,面額焦爛不可辨,左膝以下,筋骨盡脫矣。史前跪,抱公膝而嗚咽。公辨其聲,而目不可開,乃奮臂以指撥眥,目光如炬。怒曰:「庸奴!此何地也,而汝前來!國家之事,糜爛至此。老夫已矣,汝復輕身而昧大義,天下事誰可支拄者!不速去,無俟姦人構陷,吾今即撲殺汝!」因摸地上刑械,作投擲勢。史噤不敢發聲,趨而出。後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:「吾師肺肝,皆鐵石所鑄造也!」
崇禎末,流賊張獻忠出沒蘄、黃、潛、桐間,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禦,每有警,輒數月不就寢,使將士更休,而自坐幄幕外,擇健卒十人,令二人蹲踞,而背倚之,漏鼓移,則番代。每寒夜起立,振衣裳,甲上冰霜迸落,鏗然有聲。或勸以少休,公曰:「吾上恐負朝廷,下恐愧吾師也。」
史公治兵,往來桐城,必躬造左公第,,候太公、太母起居,拜夫人於堂上。
余宗老塗山,左公甥也,與先君子善,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。
語譯
父親生前曾經說過:同鄉老前輩左光斗先生到京城轄區一帶督察學政。有一天颳風下雪,天氣十分寒冷,他帶領幾個騎馬的侍從出門,暗中巡訪,進入一座古老的寺廟,發現廂房下有一個學生趴在桌案上睡著了,文章剛打好草稿。左先生看完了,立刻脫下身上的貂皮大衣,覆蓋在這個學生的身上,並替他關上門,然後詢問寺裡僧人,原來是史可法先生啊。等到考試那一天,官吏唱名,到史可法時,左先生驚訝的凝目注視著他。等到呈上試卷,左先生立即當面簽署第一名。事後並請史可法到家中,讓他拜見左夫人,說:「我們幾個兒子都平庸無能,將來能夠繼承我志向事業的,恐怕只有這個學生吧!」
等到左先生被關進東廠監獄,史可法早晚都到門外窺探消息,那些蠻橫的宦官防範的十分嚴密,就算左先生家中的僕役也無法接近。過了許久,聽說左先生被處以炮烙酷刑,早晚將會死去。於是史先生手拿五十兩銀,哭著懇求獄卒,最後獄卒被他感動了。有一天,叫史先生換上破衣穿上草鞋,背著籮筐,拿著長柄的鏟子,偽裝成清潔工人。引導他進入牢裡,暗中指著左先生的所在,原來左先生靠牆席地坐著,面孔已經焦爛無法辨識,左膝蓋以下,筋骨完全脫落了!史可法於是向前跪下,抱住左先生膝部哽咽起來。左先生認出他的聲音,然而眼睛卻張不開,於是用力舉起手臂,用手指撥開眼眶,露出像火炬一般的眼光,生氣的說:「蠢材,這是什麼地方啊!然而你竟敢前來!國家大事敗壞到這般地步,我這老傢伙已經快死了!你又不顧生命而且漠視國家存亡大義,冒險前來,天下事還有誰能支撐呢?不快快離去,不必等到壞人設計陷害你,我現在就立刻擊殺了你!」於是抓起地上刑具,做出投擲攻擊的姿勢。史可法閉口不敢發出聲音,快步走了出去。後來常常流著眼淚敘述這件事告訴別人說:「我的老師的心腸,堅硬的有如鐵石鑄造一般!」
明思宗崇禎末年,流寇張獻忠在湖北蘄春、黃岡及安徽潛山、桐城一帶出沒,史先生以鳳陽、廬江二府兵備道的身分奉命防守抵禦。每當有警報時,往往連續幾個月不上床睡覺,派遣將士們輪番休息,而自己卻坐在帳幕外,挑選十個強健士兵,命令兩人一組蹲坐著,而自己背靠著他們席地休息,等到報時的更鼓響了,就換組替代。每當寒冷的夜裡站立起來,振動衣褲,鎧甲上結凍的冰霜紛紛散落,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。有人勸他稍做休息,史先生說:「我對上恐怕辜負朝廷,對下恐怕愧對我的老師啊!」
史可法先生帶兵打仗,途經桐城時,一定親自拜訪左先生屋宅,拜候左太公,左太母起居生活,並在廳堂上拜見左光斗夫人。
我的同宗老前輩方塗山先生,是左光斗先生的女婿,和先父十分友善,他說監獄中的這一段話,是親自從史先生那邊聽來的。
岳陽樓記原文 范仲淹 ( 宋 )
岳陽樓記原文 范仲淹 ( 宋 )
慶曆四年春,滕子京謫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,乃重修岳陽樓,增其舊制,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;屬予作文以記之。
予觀夫巴陵勝狀,在洞庭一湖。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湯,橫無際涯;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;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,前人之述備矣。然則北通巫峽,南極瀟湘,遷客騷人,多會於此,覽物之情,得無異乎?
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;陰風怒號,濁浪排空;日星隱耀,山岳潛形;商旅不行,檣傾楫摧;薄暮冥冥,虎嘯猿啼;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
至若春和景明,波瀾不驚,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;沙鷗翔集,錦鱗游泳,岸芷汀蘭,郁郁青青。而或長煙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躍金,靜影沈璧,漁歌互答,此樂何極!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,寵辱偕忘、把酒臨風,其喜洋洋者矣。
嗟夫!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是進亦憂,退亦憂;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乎!噫!微斯人,吾誰與歸!
時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語譯
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,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郡當郡守。到了第二年,政事順利,人民和樂,許多廢弛的政事都興辦了起來。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,擴大舊有的規模,在樓上刻了唐代名家和當代文人的詩賦。並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。
依我看來,巴陵郡最壯觀的景色,就在洞庭湖。洞庭湖含著遠處的山,吸納長江的水,湖面是那樣浩大廣闊,完全看不到邊際。早晨時陽光燦爛,傍晚時暮靄沈沈,景象千變萬化,這就是岳陽樓宏偉壯觀的景象!前人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。既是這樣氣象萬千,加上往北可以通往巫峽,往南可以到達瀟水和湘江,那些被貶謫降職的官史和多愁善感的詩人,大多在這裏聚會,他們看到這景象後所引發的感情,能夠沒差異嗎?
每當陰雨綿綿,接連數月不開晴;冷風怒吼,混濁的浪潮也推上天際;商人旅者都不敢航行,桅檣傾倒,船槳也摧毀了;到了傍晚暮色昏暗,又傳來老虎的長嘯和猿猴哀鳴。這時登上此樓,就有離開京城,懷念家鄉,感極而悲,滿眼都是一片蕭條的景象!
至於春風和煦、陽光燦爛的時候,湖面平靜無波,天光和水色相映,一片碧綠,廣闊無邊;沙洲上的鷗鳥或者齊飛,或者群集,美麗的魚兒,時而浮出,時而潛入;岸邊的香草,小洲上的蘭花,是那樣的濃鬱茂盛。有時瀰漫湖面的煙霧完全散去,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千里,水面上浮動的月光像是跳蕩著的黃金,靜謐的月影,如同沈浸在水中的璧玉。漁夫們用歌聲互相唱和,真是快樂到極點!在這時登上岳陽樓,就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;無論榮寵或恥辱全都忘卻,舉起酒杯迎風暢飲,心中喜悅,洋洋得意。
唉!我曾經探求過古代仁德者的內心世界。也許與以上兩種情況不同,爲什麽呢?因為他們不因爲環境的好壞以及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。位居朝廷的高官時就擔憂百姓,退身遼遠的江湖時,就憂心國君。既是如此,那麽他們什麽時候才快樂呢?他們一定會說:「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先憂愁了,在天下人都快樂了之後才能享受快樂。」啊。唉!如果沒有這種人,我要歸附誰呢?
時為宋仁宗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慶曆四年春,滕子京謫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,乃重修岳陽樓,增其舊制,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;屬予作文以記之。
予觀夫巴陵勝狀,在洞庭一湖。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湯,橫無際涯;朝暉夕陰,氣象萬千;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,前人之述備矣。然則北通巫峽,南極瀟湘,遷客騷人,多會於此,覽物之情,得無異乎?
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;陰風怒號,濁浪排空;日星隱耀,山岳潛形;商旅不行,檣傾楫摧;薄暮冥冥,虎嘯猿啼;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
至若春和景明,波瀾不驚,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;沙鷗翔集,錦鱗游泳,岸芷汀蘭,郁郁青青。而或長煙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躍金,靜影沈璧,漁歌互答,此樂何極!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,寵辱偕忘、把酒臨風,其喜洋洋者矣。
嗟夫!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,何哉?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是進亦憂,退亦憂;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: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乎!噫!微斯人,吾誰與歸!
時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語譯
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,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郡當郡守。到了第二年,政事順利,人民和樂,許多廢弛的政事都興辦了起來。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,擴大舊有的規模,在樓上刻了唐代名家和當代文人的詩賦。並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。
依我看來,巴陵郡最壯觀的景色,就在洞庭湖。洞庭湖含著遠處的山,吸納長江的水,湖面是那樣浩大廣闊,完全看不到邊際。早晨時陽光燦爛,傍晚時暮靄沈沈,景象千變萬化,這就是岳陽樓宏偉壯觀的景象!前人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。既是這樣氣象萬千,加上往北可以通往巫峽,往南可以到達瀟水和湘江,那些被貶謫降職的官史和多愁善感的詩人,大多在這裏聚會,他們看到這景象後所引發的感情,能夠沒差異嗎?
每當陰雨綿綿,接連數月不開晴;冷風怒吼,混濁的浪潮也推上天際;商人旅者都不敢航行,桅檣傾倒,船槳也摧毀了;到了傍晚暮色昏暗,又傳來老虎的長嘯和猿猴哀鳴。這時登上此樓,就有離開京城,懷念家鄉,感極而悲,滿眼都是一片蕭條的景象!
至於春風和煦、陽光燦爛的時候,湖面平靜無波,天光和水色相映,一片碧綠,廣闊無邊;沙洲上的鷗鳥或者齊飛,或者群集,美麗的魚兒,時而浮出,時而潛入;岸邊的香草,小洲上的蘭花,是那樣的濃鬱茂盛。有時瀰漫湖面的煙霧完全散去,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千里,水面上浮動的月光像是跳蕩著的黃金,靜謐的月影,如同沈浸在水中的璧玉。漁夫們用歌聲互相唱和,真是快樂到極點!在這時登上岳陽樓,就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;無論榮寵或恥辱全都忘卻,舉起酒杯迎風暢飲,心中喜悅,洋洋得意。
唉!我曾經探求過古代仁德者的內心世界。也許與以上兩種情況不同,爲什麽呢?因為他們不因爲環境的好壞以及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。位居朝廷的高官時就擔憂百姓,退身遼遠的江湖時,就憂心國君。既是如此,那麽他們什麽時候才快樂呢?他們一定會說:「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先憂愁了,在天下人都快樂了之後才能享受快樂。」啊。唉!如果沒有這種人,我要歸附誰呢?
時為宋仁宗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訓儉示康 司馬光 ( 宋 )
訓儉示康 司馬光 ( 宋 )
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。吾性不喜華靡,自為乳兒,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,輒羞赧棄去之。二十忝科名,聞喜宴獨不戴花。同年曰:「君賜不可違也。」乃簪一花。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;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,但順吾性而已。
眾人皆以奢靡為榮,吾心獨以儉素為美。人皆嗤吾固陋,吾不以為病。應之曰:孔子稱「與其不遜也寧固」;又曰「以約失之者鮮矣」;又曰「士志於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」古人以儉為美德,今人乃以儉相詬病。嘻,異哉!
近歲風俗尤為侈靡,走卒類士服,農夫躡絲履。吾記天聖中,先公為群牧判官,客至未嘗不置酒,或三行、五行,多不過七行。酒酤於市,果止於梨、栗、棗、柿之類;肴止於脯醢、菜羹,器用瓷漆。當時士大夫家皆然,人不相非也。會數而禮勤,物薄而情厚。近日士大夫家,酒非內法,果、肴非遠方珍異,食非多品,器皿非滿案,不敢會賓友,常數月營聚,然後敢發書。苟或不然,人爭非之,以為鄙吝。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。嗟乎!風俗頹敝如是,居位者雖不能禁,忍助之乎!
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,治居第於封丘門內,廳事前僅容旋馬,或言其太隘。公笑曰:「居第當傳子孫,此為宰相廳事誠隘,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。」參政魯公為諫官,真宗遣使急召之,得於酒家,既入,問其所來,以實對。上曰:「卿為清望官,奈何飲於酒肆?」對曰:「臣家貧,客至無器皿、肴、果,故就酒家觴之。」上以無隱,益重之。張文節為相,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,所親或規之曰:「公今受俸不少,而自奉若此。公雖自信清約,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。公宜少從眾。」公歎曰:「吾今日之俸,雖舉家錦衣玉食,何患不能?顧人之常情,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。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?身豈能常存?一旦異於今日,家人習奢已久,不能頓儉,必致失所。豈若吾居位、去位、身存、身亡,常如一日乎?」嗚呼!大賢之深謀遠慮,豈庸人所及哉!
御孫曰:「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。」共,同也;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。夫儉則寡欲:君子寡欲,則不役於物,可以直道而行;小人寡欲,則能謹身節用,遠罪豐家。故曰:「儉,德之共也。」侈則多欲: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,枉道速禍;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,敗家喪身;是以居官必賄,居鄉必盜。故曰:「侈,惡之大也。」
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;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。季文子相三君,妾不衣帛,馬不食粟,君子以為忠。管仲鏤簋朱紘、山楶藻梲,孔子鄙其小器。公叔文子享衛靈公,史蝤知其及禍;及戍,果以富得罪出亡。何曾日食萬錢,至孫以驕溢傾家。石崇以奢靡誇人,卒以此死東市。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,然以功業大,人莫之非,子孫習其家風,今多窮困。
其餘以儉立名,以侈自敗者多矣,不可遍數,聊舉數人以訓汝。汝非徒身當服行,當以訓汝子孫,使知前輩之風俗云。
語譯
我們家本就清貧,世代家風清白。我生性不喜歡奢華,從小,長輩給我穿戴金銀華美的服飾,我就會害羞臉紅馬上脫掉丟棄。二十歲中進士,聞喜宴上只有我沒簪花,同榜的人說:「花是皇上的恩賜,不可不戴!」不得已才插上一朵。平日衣服能夠禦寒就好,食物能夠飽肚就好,但也不敢穿著污穢破爛、故意違背習俗來求取節儉的名聲,只是順著本性罷了。
眾人都以為奢侈華麗很有面子,我卻認為節儉樸素才是美德。別人都笑我固執鄙陋,我卻不覺得有什麼不對。我回答他們說:孔子說過「與其放縱越禮,不如固陋」;又說「因為儉約謹慎而犯過失是很少的」;還說「讀書人以求道行道為志向,如果以穿粗布衣、吃粗飯菜為恥,那就不值得和他談論聖賢之道了。」古人認為節儉是一種美德,現今的人卻拿節儉來互相責備。唉!真奇怪!
近年來社會風氣更是奢侈糜爛,奴僕穿著像讀書人,種田人也穿絲鞋。我記得天聖年間,先父做群牧判官時,客人來訪也都備酒招待,有時敬三輪酒,有時五輪,最多不超過七輪。酒從市上買來,果品只是梨、栗、棗、柿之類,菜餚也只是肉乾、肉醬、羹湯,器皿用的是瓷器和漆器。當時一般做官的人家都這樣,人們也不會互相批評。聚會的次數多而禮節周到,食物雖然簡單,情義卻很濃厚。近來做官的人家,如果沒有官家釀造的好酒、來自遠方的奇珍異味,食品款式不夠多,器皿不夠琳瑯滿目,就不敢招待客人;常常要籌備幾個月,才敢發出請帖。如果不這樣,人們就爭相批評,認為他太吝嗇。因而不被風氣感染的人大概是很少的了。唉!風俗這樣的敗壞,在上位的縱然不能禁止,難道還忍心助長它?
我又聽說從前李文靖公做宰相時,在封丘門內蓋住宅,廳堂前只夠一匹馬轉身,有人說它太窄,文靖公笑著說:「住宅是留給子孫的,這屋子做宰相的廳堂確實嫌窄,作太祝或奉禮郎的廳堂已經夠寬了。」參知政事魯公做諫官時,有一次真宗派人緊急召見他,使者在酒店裡找到他,進宮後,皇上問他從哪裡來,他照實回答。皇上說:「你身為名望清高的諫官,怎麼去酒店喝酒?」他回答說:「臣家裏窮,來了客人,沒有器皿、菜肴和果品,所以到酒店去招待。」皇上因為他不隱瞞,更加敬重他。張文節做宰相時,日常生活還跟在河陽做書記時相同,親友有人勸他說:「您現在的俸祿不少,卻過得這樣清苦,您雖然自信是清廉節約,可是外面有人譏笑您沽名釣譽,跟漢朝宰相公孫弘蓋粗布被一樣假仙!您應該稍微隨俗一些。」文節公嘆著氣說:「我今天的俸祿,要全家吃香喝辣,哪怕辦不到?只是一般人的常情,從節儉到奢侈容易,從奢侈回節儉困難。我現在的俸祿哪能永久?生命哪能長存?一旦發生變化,家人奢侈慣了,不能馬上回復節儉,一定不知所措。哪比得上我做官、下台、活著、死去,家人的生活都不改變呢?」唉!大賢人想得深、看得遠,哪是一般人比得上的?
御孫說:「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。」共,就是同的意思:是說有道德的人都從節儉做起。能節儉,慾望自然就小。做官的慾望小,就不會被外物役使,可以依正道行事;百姓慾望小,就能謹慎做人,節約用度,遠離罪過,豐裕家業。所以說:「儉,德之共也。」而如果奢侈,慾望就大。做官的慾望大,就會貪戀富貴,違背正道,招致災禍;百姓慾望大,就會多需求亂花費,敗壞家業,送掉生命;因此,做官一定會受賄賂,在鄉一定會做盜賊,所以說:「侈,惡之大也。」
從前正考父喝稀飯過日子,孟僖子預料他一定會出賢達的後代。季文子做過三個君王的宰相,姬妾不穿綾羅綢緞,馬不吃粟米,君子說他忠。管仲用雕花器皿,佩紅色帽帶,住屋彩繪華麗,雕樑畫棟,孔子輕視他氣量狹小。公淑文子宴請衛靈公,史鰍知道他將惹來災禍。等到他兒子戍,果然因為豪富驕奢而獲罪,落跑外國。晉時何曾每日花一萬錢的食費,到了曾孫那一代終因浪費過度而傾家蕩產。石崇以豪富奢靡誇耀於人,最後也因為過度豪奢死於刑場。近代寇萊公是當代最奢侈的,但因為功業太大,沒有人敢批評他,只是子孫習慣了這種家風,現在已大多窮困了。
其他因為節儉而得美名,因為奢侈而招致失敗的例子太多了,不能一一列舉,姑且舉出幾個人來告誡你。你不僅要身體力行,更應當告誡後代,讓他們知道前輩的風俗。
六國論 蘇洵 ( 宋 )
六國論 蘇洵 ( 宋 )
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。或曰:“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”曰:“不賂者以賂者喪,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。故曰‘弊在賂秦’也!”
秦以攻取之外,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,較秦之所得,與戰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;諸侯之所亡,與戰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。則秦國之所大欲,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戰矣。
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棄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後得一夕安寢。起視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,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。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。至於顛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雲:“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草,薪不盡火不滅。”此言得之。
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嬴而不助五國也。五國既喪,齊亦不免矣。燕趙之君,始有遠略,能守其土,義不賂秦。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荊卿爲計,始速禍焉。趙嘗五戰于秦,二敗而三勝。後秦擊趙者再,李牧連卻之。洎牧以讒誅,邯鄲爲郡,惜其用武而不終也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,戰敗而亡,誠不得已。向使三國各愛其他,齊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,良將猶在,則勝負之數,存亡之理,當與秦相較,或未易量。
嗚呼!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,以事秦之心,禮天下之奇才,並力西向,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勢,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趨於亡。爲國者,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!
夫六國與秦皆諸侯,其勢弱于秦,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;苟以天下之大,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。
語譯
六國滅亡,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,仗打不好,弊病在於賄賂秦國。賄賂秦國之後,自己的力量便因而虧損,這正是它們滅亡的原因。或許有人會問:「六國相繼滅亡,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?」我要說的是:「不賄賂的國家是因賄賂的國家而滅亡,因為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援,不能夠獨力保全自己的國家。所以我才說:『弊病在於賄賂秦國啊!』」
秦國除了用攻戰的方式奪取土地之外,(還接受六國的賄賂),小則得到鎮邑,大則得到城市,拿秦國受賄而得到的土地,和因為戰勝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較,實際上多出一百倍;諸侯因為賄賂而失去的土地,和因為戰敗而失去的土地相比,實際上也多了百倍。可見秦國最想要的,諸侯最該擔心的,本來就不是戰爭了。
想想,六國的先祖們,冒著風霜雨露,披荊斬棘,才有了一點點土地。但是子孫對待土地卻毫不愛惜,拿來送給別人,好像丟棄小草一般。今天割讓五座城池,明日割讓十座城池,然後換得一個晚上的安眠。第二天起床之後,到四周邊境一看,秦國的軍隊又來了。這麼看來,諸侯們的土地有限,強秦的欲望卻永不滿足,諸侯送給秦國土地越多,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就越急促。所以,用不著作戰,強弱勝負已經可以確定了。最後落到全部覆亡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。古人說:「用土地去侍奉秦國,就好像抱著木柴去救火,木柴沒燒完,火是不會滅的。」這話說的對。
齊國不曾賄賂秦國,但終究隨著五國滅亡了,爲什麽呢?那是因為他親附秦國卻不幫助五國。五國滅亡之後,齊國也就無法倖免了。燕國與趙國的國君,一開始便有遠見,能堅守自己的領土,秉持正義,不去賄賂秦國。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,卻最後滅亡,這就是用兵的功效也。一直到燕太子丹用荊軻刺殺秦王的計策,才招致滅亡之禍。趙國曾經五度對秦作戰,二次失敗,三次勝利。後來秦國一再攻擊趙國,被趙將李牧連連擊退。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殺之後,邯鄲就成為秦國的一個郡了,可惜的就是趙國用武力抗秦卻不能堅持到底。而且燕國和趙國處在秦國將六國消滅殆盡的時候,可以說是智謀用盡力量單薄,因此戰敗滅亡,實在是不得已。假使當時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自己的土地,齊國不要親附秦國,刺殺秦王的計策不要實施,良將李牧還在,那麼勝敗的命運,存亡的道理,六國與秦國相比較一下,或許還不能輕易判定的呢!
唉!如果能夠將賄賂秦國的土地,分封給天下的謀臣,用侍奉秦國的心意,禮遇天下的奇才,同心協力地向西,一起對付秦國,那麼我想秦國會惶恐不安,連飯都吃不下吧。真是悲哀啊!有這樣好的情勢,卻被秦國積久形成的威勢所脅迫,不停地削弱自己的力量,割讓自己的土地,然後逐步走向滅亡。治國的人,千萬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!
六國與秦國都是諸侯,六國的國勢雖比秦國弱,卻還是有可以不必賄賂秦國就戰勝的情勢。如果倚仗著這麼大的天下,卻重蹈六國滅亡的前例,這就又比六國差了。
六國破滅,非兵不利,戰不善,弊在賂秦。賂秦而力虧,破滅之道也。或曰:“六國互喪,率賂秦耶?”曰:“不賂者以賂者喪,蓋失強援,不能獨完。故曰‘弊在賂秦’也!”
秦以攻取之外,小則獲邑,大則得城,較秦之所得,與戰勝而得者,其實百倍;諸侯之所亡,與戰敗而亡者,其實亦百倍。則秦國之所大欲,諸侯之所大患,固不在戰矣。
思厥先祖父,暴霜露,斬荊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子孫視之不甚惜,舉以予人,如棄草棄。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後得一夕安寢。起視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無厭,奉之彌繁,侵之愈急。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。至於顛覆,理固宜然。古人雲:“以地事秦,猶抱薪救草,薪不盡火不滅。”此言得之。
齊人未嘗賂秦,終繼五國遷滅,何哉?與嬴而不助五國也。五國既喪,齊亦不免矣。燕趙之君,始有遠略,能守其土,義不賂秦。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,斯用兵之效也。至丹以荊卿爲計,始速禍焉。趙嘗五戰于秦,二敗而三勝。後秦擊趙者再,李牧連卻之。洎牧以讒誅,邯鄲爲郡,惜其用武而不終也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,戰敗而亡,誠不得已。向使三國各愛其他,齊人勿附于秦,刺客不行,良將猶在,則勝負之數,存亡之理,當與秦相較,或未易量。
嗚呼!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,以事秦之心,禮天下之奇才,並力西向,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悲夫!有如此之勢,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,日削月割,以趨於亡。爲國者,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!
夫六國與秦皆諸侯,其勢弱于秦,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;苟以天下之大,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,是又在六國下矣。
語譯
六國滅亡,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,仗打不好,弊病在於賄賂秦國。賄賂秦國之後,自己的力量便因而虧損,這正是它們滅亡的原因。或許有人會問:「六國相繼滅亡,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?」我要說的是:「不賄賂的國家是因賄賂的國家而滅亡,因為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援,不能夠獨力保全自己的國家。所以我才說:『弊病在於賄賂秦國啊!』」
秦國除了用攻戰的方式奪取土地之外,(還接受六國的賄賂),小則得到鎮邑,大則得到城市,拿秦國受賄而得到的土地,和因為戰勝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較,實際上多出一百倍;諸侯因為賄賂而失去的土地,和因為戰敗而失去的土地相比,實際上也多了百倍。可見秦國最想要的,諸侯最該擔心的,本來就不是戰爭了。
想想,六國的先祖們,冒著風霜雨露,披荊斬棘,才有了一點點土地。但是子孫對待土地卻毫不愛惜,拿來送給別人,好像丟棄小草一般。今天割讓五座城池,明日割讓十座城池,然後換得一個晚上的安眠。第二天起床之後,到四周邊境一看,秦國的軍隊又來了。這麼看來,諸侯們的土地有限,強秦的欲望卻永不滿足,諸侯送給秦國土地越多,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就越急促。所以,用不著作戰,強弱勝負已經可以確定了。最後落到全部覆亡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。古人說:「用土地去侍奉秦國,就好像抱著木柴去救火,木柴沒燒完,火是不會滅的。」這話說的對。
齊國不曾賄賂秦國,但終究隨著五國滅亡了,爲什麽呢?那是因為他親附秦國卻不幫助五國。五國滅亡之後,齊國也就無法倖免了。燕國與趙國的國君,一開始便有遠見,能堅守自己的領土,秉持正義,不去賄賂秦國。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,卻最後滅亡,這就是用兵的功效也。一直到燕太子丹用荊軻刺殺秦王的計策,才招致滅亡之禍。趙國曾經五度對秦作戰,二次失敗,三次勝利。後來秦國一再攻擊趙國,被趙將李牧連連擊退。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殺之後,邯鄲就成為秦國的一個郡了,可惜的就是趙國用武力抗秦卻不能堅持到底。而且燕國和趙國處在秦國將六國消滅殆盡的時候,可以說是智謀用盡力量單薄,因此戰敗滅亡,實在是不得已。假使當時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自己的土地,齊國不要親附秦國,刺殺秦王的計策不要實施,良將李牧還在,那麼勝敗的命運,存亡的道理,六國與秦國相比較一下,或許還不能輕易判定的呢!
唉!如果能夠將賄賂秦國的土地,分封給天下的謀臣,用侍奉秦國的心意,禮遇天下的奇才,同心協力地向西,一起對付秦國,那麼我想秦國會惶恐不安,連飯都吃不下吧。真是悲哀啊!有這樣好的情勢,卻被秦國積久形成的威勢所脅迫,不停地削弱自己的力量,割讓自己的土地,然後逐步走向滅亡。治國的人,千萬不要使自己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啊!
六國與秦國都是諸侯,六國的國勢雖比秦國弱,卻還是有可以不必賄賂秦國就戰勝的情勢。如果倚仗著這麼大的天下,卻重蹈六國滅亡的前例,這就又比六國差了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